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标题: 海归从政 [打印本页]

作者: duncan_kai    时间: 2010-11-12 08:29:16     标题: 海归从政

 从第一代“留美幼童”到今天的“海归”群体,一批批海外学子承载着中华民族革新自我、浴火重生的梦想,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同荣辱,共成败。  百年沧桑逝去,“海归”们的梦想,也一直沿续至今。从最初 报效祖国的愿望,到有了科教报国、实业报国的舞台,现在,他们又有了在政坛上一展身手的机会,“海归当官”的天地将越来越宽阔。  近日,安徽省面向全省公推公选27名副厅级干部,并将报名者的范围扩展到皖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这意味着海归亦可竞争副厅级领导职位。  无独有偶,5年前,79位留学美国、日本、乌克兰等国的海归博士与安徽省滁州市签约,分别担任了该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商务局副局长等要职。  近年来,随着有着国外教育和工作背景的人士接连“亮相”政府要职,让曾经一度热议的“海归从政”话题再度升温。他们的到来,会给中国政坛带来怎样的新鲜血液呢?  “这是安徽省委直接组织的第16次公推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却是第一次公推公选包括皖籍海归、私企等非公有制经济体制内的人才,而且是第一次将级别扩展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省公选办宣传组负责人强调。  据悉,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为优化人事结构,制定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硬指标,规定通过竞争选拔方式产生的厅局级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到2012年不少于1/5,2015年不少于1/3,并将范围扩展到海外留学归国人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管理人员。  10月22日至26日,安徽省公选办统一组织报名,市厅级单位具体受理。27个职位中,最受关注的是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这两个职位。笔试和面试时间分别安排在11月上旬和中旬。  公选办负责人强调,本次公推公选特意向海外留学归国人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人员、新社会组织管理人员敞开大门。他们将和省内机关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公平竞争,共同角逐这27个职位。“无论是以前在政府机关就职的公务员,还是非公有制经济体制内的人才,或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都要综合考察他们的素质,不会按比例调配,也不会给谁优先权。”  安徽省的此举只是海归从政的一个剪影而已;事实上,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地,“海归”从政已渐成趋势。  近年,在改革开放30年来走出国门的139万留学大军中,陆续有39万人回到国内。他们被统称为“海归”,其中的精英渐渐在国内各个行业里崭露头角。来自教育部官方的说法是:77.7%的部属高校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62%的博士生导师都有留学经历。  然而,在国内还没有人统计过有多少“海归”进入到政府机构,成为国家某一部门掌管和制定政策的掌门人,或者是统领一方的“父母官”。这是因为这方面人才的数量屈指可数,只用“少量”、“个别”这样的词就把这类人全概括了。  尽管如此,在留学生回国掀起的一次次高潮中,已有相当一批留学生归国从政,活跃在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机构的领导岗位上。当他们中一些人的职务升迁达到“省部级”以上高位时,便被政治评论家冠以“中国政坛近年出现的一个动向和趋势”之名,随即引起各方关注。  说到“海归”从政现象,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一些有志于要在国家政治决策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海归’,开始步入政坛,他们以跨文化的视角,低调、务实地打造当代中国政坛为官新概念。”印证这一点的,是2007年的上半年先后走马上任国家科技部、卫生部的万钢和陈竺。  万钢和陈竺只是中国海归“王者”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省部级以上干部有几十人之多,但相对于全国千名以上的副省部级干部而言,比例并不算高,只相当于百分之几。而在庞大的地市级官员群体中,“海归”的人数就更少了,并没有形成从政“海归”人才向上流动的梯队。  “不论是同日韩等东亚近邻国家或中国历史比较,当前‘海归’官员还是少数。”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  资料显示,海外留学生归国后从参与的领域来看,经济界、教育界和科研院所的“海归”人士有的高达85%以上,相比之下,从政的“海归”在官员中的比例显然无法同日而语。  在王辉耀的眼里,当前的干部选拔制度仍有改进的余地:“体制内”和“体制外”隔着一堵无形的高墙,挡住了许多“体制外”的“海归”进入政坛的大门。  王辉耀设想,如果政府能够将中高级干部选拔任用的大门向社会开放,将优秀的海外精英充实到各个政府部门,“政府的行政职能转换绝对可以上一个台阶”。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许多省市反复强调要和国际接轨,如果能让一些学有所成的海外留学人员直接进入市长、省长的助理班子,他们的国际视野和知识能力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陈泉说。  在一些政治观察人士眼里,随着政府干部选拔、任用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海归”官员的状态将逐步得到改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归”官员有望形成梯队效应。  “这一代海外留学潮来势之猛、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对中国的影响将是空前的,再过若干年,历史会证明这一点。”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海归”官员也将对中国的政治生态带来积极变化。有政治学者认为,“海归”群体成批在国家机关担任司局级干部,今后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的“海归”将会更多,中国的政治生态也将朝着更加开放、宽容和透明的方向演进。  王长江认为,留学人员和体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改变。“海归”们既需带来规则意识,又要学会努力适应体制。  而对于“海归”的历史作用,他认为应该放在过程中看待。他说,这些人毕竟是知识分子,看问题相对理想化一些,如和中国的现实情况结合得不好,就容易出问题。他们所去的国家可能比较发达,如果只把他们学到的东西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过来,反倒会出问题。  万钢是中国近60年来第一位由跨国公司经理走上中央部委领导岗位的“海归”人士。1949年以后,因为种种原因,“海归”商界人士在中国国家行政系统鲜有立足之地。  而这在国际上十分常见,如美国高盛前高管保尔森直接从商界出任美国财务部长,赖斯从一个大学的教务长直接当上美国国务卿。  以往能在中国政坛崭露头角的多是体制内的科技人员。无论是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副部级以上的官员中,很多都是研究专家出生。  与其他“海归”高官不同的是,万钢在回国前,从1991年1月起就职德国奥迪汽车公司,从最基础的工程师干起,历任技术开发部工程师,生产部、总体规划部经理,几乎接触了汽车企业的各个环节,是一位真正的跨国公司高级经理。从留德学生到工程师,又到教授,从同济大学校长,到科技部部长,这一履历在现任部级高官中很少见到。  有着“协调能力非常强”口碑的万钢,上任伊始不搞“新官三把火”,第一年几乎跑遍了全国各个省市的学校和科研院所,甚至蔬菜大棚……他强调“没有共识就不会有成功的变革”。  在科技部工作人员的眼里,万钢注重细节。在他的办公室里,没有一次性纸杯,桌子上的文件都是双面打印,铅笔也是用废旧报纸制成的。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推广方面,他身体力行地做排头兵。  中国高层已经意识到中国政府需要更多可以与国际社会对话的官员亮相政坛,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国际声誉的陈竺与万钢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并且也符合中央关于在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中配备非党人士的精神。  从履历来看,陈竺和万钢多有相似之处:知青经历,海外留学背景,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权威地位。两人都有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经历。作为知名科学家,陈竺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都取得过突破性成果,在白血病和基因研究方面成绩卓著。  卫生部被视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关键部门,目前它正在着手进行的医疗改革关乎13亿民众的切身利益。陈竺认为,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如何操刀医改,便是陈竺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我面对的主要挑战,是怎样从科学家成为一个部长。”目前迟迟未出台的医改方案,将成为陈竺从科学家到部长角色转变所面临的第一大挑战。而在此之前,陈竺曾在不同场合就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表达过自己的观点。
作者: 武夫的眉笔    时间: 2010-11-12 12:47:56

不管海龟还是土鳖,几十味一起下锅,互相影响,就能烧出中国大菜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trade.co.nz/)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