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标题: 震撼世界的照片,令人泪下的瞬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yahoo00    时间: 2005-12-13 06:48:44     标题: 震撼世界的照片,令人泪下的瞬间..(新)



作者是《波士顿先驱美国人报》记者。当他听到火警后忙赶到现场,一边朝火场跑,一边把携带的两台相机调好光圈和快门,同时观察着火房屋的情况。
一名消防队员正跨到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两个女孩——19岁的黛安娜和3岁的蒂亚娜。
作者用镜头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下落的东西,没想到却拍摄到了这桩惨剧的全过程。
第二天,这组照片见报后,波士顿居民大为震惊。人们被激怒了,强烈要求当局采取措施,检修这些不太平的太平梯。波士顿政府在24小时之内对全城的楼房进行了检修,以使人们的生命得到可靠的保障。
这一幅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年度赛中被评为最佳新闻照片。

[ 本帖最后由 yahoo00 于 2005-12-13 14:04 编辑 ]
作者: 媒体分子    时间: 2005-12-13 10:03:17

好帖,继续发.
作者: 陛司斯盖奇异    时间: 2005-12-13 11:01:11

支持。。。。。。。。。。。。。。。
作者: yahoo00    时间: 2005-12-13 14:05:22



1944年3月美国最有影响的《生活》画报,邀请史密斯担任随军记者,随同部队一起开赴第一线。他以高度的热情、敬业的精神拍摄了在冲绳岛、琉璜岛、塞班岛攻坚战的壮烈场面。
这是一幅既有战地气氛,又充满人道主义关爱的传世之作。美军部队在塞班岛登陆,清理战场时一个美国士兵发现了一个活着的婴儿。他小心翼翼地托在手上。人们不禁要问:谁家的孩子?上哪里去找他的母亲?是怎样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个孩子?是谁为人间带来这生命的威胁、无边的苦难?
史密斯的摄影报道不只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更感人之处在于他对人生对命运的关注,唤起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关注.
作者: yahoo00    时间: 2005-12-13 14:09:31



美 国佛罗里达州,1967年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高压线,他立刻被电击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
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他发现赞比安已经窒息,马上对他进行人工呼吸。随后赶来的工人上来一起把赞比安救到地面,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的生命。
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这是伟大的一吻。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人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过去,观察事态的发展,最终拍摄到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
第二年,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
作者: yahoo00    时间: 2005-12-13 14:10:26



巴西。即使在困苦中,即使在贫贱中,也不失坚毅与强韧,也不失自立与刚强,这就是人性的力量。
萨尔加多抱着更多的理解、尊重、赞颂的态度拍摄的这位淘金者,虽然衣衫褴褛,浑身泥污,但仍令我们肃然起敬。
在这个触目惊心的形象中,涌动着一股苍凉而粗糙的意志力。他显示了人的力量、人的自信、人的尊严,激起我们对劳动、对生命的尊重。
作者: yahoo00    时间: 2005-12-13 14:11:14



(美国)马克.吕布。1967年,越战。美国决定与南越军队联合向柬埔寨进攻。面色阴沉的总统尼克松在电视上说:“我们将不允许敌人躲在有利的庇护所里把上千个美国人杀掉。”这种战争叫嚣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学生掀起了空前的抗议示威浪潮。四百多所大学罢课,十万多名学生直捣华盛顿,把白宫变成了一个武装兵营。
面对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学生毫不畏惧,他们手捧鲜花,祈求和平。有的学生还采来一束束鲜花,插进士兵的枪口。
作者: yahoo00    时间: 2005-12-13 14:12:27



(美国)大卫.伯内特.1984年,多灾多难的非洲.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山地、高原国家,由于众多的河流发源于此,人们又称这里是“东亚水塔”。由于殖民主义的掠夺,国内政治动乱不断,经济十分落后,连最好的水源也受到破坏,这里连年干旱、颗粒无收。
这幅作品以特写的镜头展示了人们倍受干旱折磨的生活状况:一个干咳到极点的十岁男孩,就像一棵被火太阳暴晒的禾苗,渴求着甘露的降临,但是没有。小男孩出于生命的本能,跑到曾经有过水流的自来水管下拼命吮吸.这是他的生命之源,这是他惟一的生命之路。他肌肤黝黑、双眼紧闭,尤如一尊渴望生命的雕像。然而,这里不再有水,结果会怎样,不言而喻。
作者: yahoo00    时间: 2005-12-13 14:13:10



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6年
明亮的阳光,灿烂的阳光,是生命之源。有阳光,才有万物的生长,才有茁壮的生命。
在大山大川之间,万物之灵的人,万美之荟萃的人,耸立其间,这是多么壮美与豪迈的形象。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构思,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浪漫的经典形象。背靠大自然,令我们想起了不朽的《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觉醒的象征,她把自信的微笑洒满全世界。而今天的新女性,却以更加理性与冷峻的目光投向远方,千年人类衣着文明随风飘洒,与浓云似的黑发形成对应,而打破传统,敞胸露怀地迎接阳光,溢发出现代人情怀的浪漫,时代前进了,我们不妨把这个形象与维纳斯——蒙娜丽莎一脉相承地贯穿起来欣赏。
作者: yahoo00    时间: 2005-12-13 14:13:59



、(美国)道格拉斯.马丁1957年
1955年,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从蒙哥马利市开始。当时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成为运动的领袖,他主张非暴力的斗争,在争取种族平等运动中享有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斗争逐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57年,美国政府废除了许多不平等的种族歧视制度,这幅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荣获年度大奖的照片,十分典型地记录了当时生动的情景。
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刚刚宣布解除种族隔离,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学考入当地中学,但是遇到种种阻挠,结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1000名空降兵到该地护送这九名黑人学生入学。但是,军队能压服暴徒,却压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这幅作品中,一群男生在黑人学生后面出洋相,校方的两个护送人,神态也 截然不同,一个是
坚定神圣地履行职责,一个是很不情愿地鄙视态度,似乎代表了美国人中对废除旧制度的不同态度。令人起敬的是黑人学生脸上流露的庄重与自尊,她勇敢地走进充满敌意的校园,只是为了捍卫黑人受教育的神圣的权利。

(使我想起了阿甘)
作者: yahoo00    时间: 2005-12-13 14:14:47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埃尔西德兹。
当太阳的余晖还没有散尽,明亮的圆月已经冉冉升起。山顶飘飞着层层云雾。山脚下,静静的村庄旁,是一片静静的墓地,十字架碑闪着灼灼白光。天上地下,仿佛回荡着一曲深沉的生死交响乐。
这幅作品是亚当斯的代表作,是他拍摄的最受人欢迎的一张作品。他说:“这是机遇与熟练运用技术的产物。”拍摄时,他就预感到,这是一幅卓越的影像。那时,他们正乘车在公路上行驶,亚当斯往右边一看,发现画面上令人激动的景色,急忙下车,架好8*10相机,经过一系列技术操作,按好雷登15滤镜,调好F32,时间为一秒钟,又经过精心冲洗与印制,才得到这幅杰作。
作者: yahoo00    时间: 2005-12-13 14:15:3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抗击法西斯,苏联人民牺牲了两千万人,几乎第一家、每一户都有亲人牺牲。
这幅作品拍摄于1942年,是在德国法西斯撤离苏联卡契城之后拍摄的。激烈的战争结束了,敌人撤走了,乡亲们涌到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亲人。在冰冷的、坑坑洼洼的、泥泞的土地上,人们在寻觅着、辨认着亲人的尸体。近景中那位抬起双臂号啕大哭的老母亲,似乎辨认出尸体正是自己的孩子。中景中正在弯腰察看的妇女,远景上默默致哀的人群,构成一幅悲痛至极的凄惶场面。
作者从寻尸者的角度去拍摄这个动人场面。但是在当时只宜宣传苏联红军的英雄气慨,便没有机会发表。直至二十多年后,196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这幅作品才被拿出来展览。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刊登,反响热烈。作品以此来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作者: yahoo00    时间: 2005-12-13 14:16:17



(这是最后一张, 我就是为了找这个片子才找到这个贴的)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还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

罗伯特.卡帕眼中的最后世界

匈牙利裔美国人罗伯特·卡帕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战地记者,只活了41岁,短短的一生中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台儿庄大战等五次世界著名的战役。1954年5月25日最后一次采访不幸在印度支那的热带丛林中踏响了地雷。就在他的躯体被自下而上地撕成碎片之际,还本能地按下快门,这张照片就是著名的《卡帕眼中的最后世界》。他的照片已成为人类和战争的象征。
作者: jasonlee    时间: 2005-12-13 14:16:21

不加精华都不行了,太棒了,谢谢Yahoo!!!
作者: 陛司斯盖奇异    时间: 2005-12-13 14:41:42

最后一张听媒体讲起过,虽然大部分都看过,单都是一些看不厌的照片
作者: 懒鱼一只    时间: 2005-12-15 06:45:16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还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

我看过一不战地记者的记录片
开始就是黑屏 然后这个句话
战地记者和记录片
一直是我最希望的两个职业!!!
前者是不太可能了...
后者是现在努力的方向!
作者: 媒体分子    时间: 2005-12-15 20:11:13

原帖由 懒鱼一只 于 2005-12-15 06:45 发表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还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

我看过一不战地记者的记录片
开始就是黑屏 然后这个句话
战地记者和记录片
一直是我最希望的两个职业!!!
前者是不太可能了...
后者是现在努力 ...

你看的记录片应该是<<WAR PHOTOGRAPHER>>(战地摄影师),介绍摄影大师Jamesnachtwey的.2002年奥斯卡最佳记录片奖获奖影片.
作者: 媒体分子    时间: 2005-12-15 20:17:57

这些照片几乎都是马格南图片社摄影师的片子,看看上面那些摄影师的名字,个个如雷贯耳.
作者: 老子曾经18岁    时间: 2006-8-4 02:31:06

,.....................
作者: 东哥    时间: 2006-8-4 03:05:48

再一次看的心里紧绷绷的,让我不敢再用玩的态度对待摄影的人就是卡帕,让我知道摄影真的很难的人是布列松,让我知道摄影是科学之上的艺术的人是亚当斯。

向大师们鞠躬致敬!继续拍下去!
作者: ~深海鱼~    时间: 2006-8-4 10:17:19

感慨大师佳作的同时,有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最好的新闻摄影作品,都是用生命换来的.

卡帕如是,很多人也如是.

媒体,加油吧
作者: 媒体分子    时间: 2006-8-4 14:37:40

原帖由 ~深海鱼~ 于 2006-8-4 09:17 发表
感慨大师佳作的同时,有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最好的新闻摄影作品,都是用生命换来的.

卡帕如是,很多人也如是.

媒体,加油吧

哈哈,从来就没指望自己能成什么大师,不过昨天在MSN上和新来的一个网友聊关于摄影的态度时提到,这些人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正印证了加入马格南图片社的一个必要条件:关爱人类,关爱动物,关爱世界,关爱生活.只有报着关爱之心去拍摄,才有机会成为大师,这些人是为了拍照连命都不要,被正常人称做疯子的一群人,他们中间有人可以为拍一组专题在异国他乡居住40年,得到的只是时代周刊的近20个版面.还有人常年生活在战乱地区,以至后来回到家乡怎么也不适应舒适安逸的生活,成天的酗酒以慰自己心灵上的空虚.诸如卡帕之流更是在诺曼底登陆的时候冲到第一批先锋部队的前面转过身去拍冲上滩头的士兵,后来在越南踩响地雷的一瞬间仍不忘按下最后一次快门.支撑这些人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理想.大师这个词不是随便叫的.

[ 本帖最后由 媒体分子 于 2006-8-4 13:40 编辑 ]
作者: kll    时间: 2006-8-4 15:04:37

支持支持。。。。。。。。。。。。。。。。。。。。。。。。。。。
作者: ni_师傅    时间: 2006-8-4 20:59: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raphic    时间: 2006-8-6 21:22:09

看的很震撼!!!!心里很堵
作者: i_plus    时间: 2006-8-7 01:54:24

看这样的照片有种怪怪的感觉。
作者: Badalin    时间: 2006-8-7 02:08: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trade.co.nz/)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