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匿名 于 2013-2-8 12:51 编辑
昔日小巨人是怎么倒掉的呢?媒体披露的枝枝点点,汇总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 受著名的Hobson街漏水公寓房拖累:这是指位于奥克兰市中心Hobson街的一个拥有97个单位的双塔公寓楼。漏水房在新西兰是一个让几乎所有人谈之色变的话题,而这个漏水公寓则是号称史上最严重的漏水房。2009年,经评估大致的维修费用为纽币1400万,而全部费用可能超过2000万。这是什么概念呢, 一共97个单位,维修费用大概是每家21万,这几乎可以重新买一个了。当然最痛苦的是买了这些单位的投资者,但作为承建商的Mainzeal也相当郁闷,这样的赔款,几乎与承建的费用相等。于是就开始了漫长的扯皮。Mainzeal说这个是设计师的错,设计师说是建筑条例的错,建筑条例说它躺枪了,毕竟是政府制定的,奥克兰市政府也无法置身事外。这件事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但它不过是压在这个已经走过青壮年的建筑公司身上的又一个稻草。 2. 与中国供应商的问题:又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这家中国供应商是谁呢。2006年,Mainzeal曾与一家叫金粤的玻璃幕墙供应商有过接触,并合作了Baradene大学科技楼项目。之后,两家公司合资设立了一家新西兰公司,金粤(新西兰)有限公司(Kind Farade),这家公司成为Mainzeal之后几个大项目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3. 资金链断裂:母公司Richard Pacific 富国太平洋投资公司不愿意再提供进一步的财务支持,而公司的主要外部资金提供者BNZ,则正是将Mainzeal进入接管程序并制定接管人的东家。新西兰作为一个中小型企业占多数的、灵活性创新性突出的经济体,在权益资本并不充裕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是靠债务经营的。债务资金带来更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符合新西兰商业经营的需求。生活在新西兰的人可能对如何获取贷款并不陌生,除了中国人普遍熟悉的房屋贷款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小额商业贷款等等。发达的债务市场给新西兰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无限延伸的债务杠杆也成为阿克琉斯之踵。资金链如此脆弱,一旦断裂所带来的反应,将沿着产业链一直成倍扩大延伸。新西兰几大繁荣产业,其负债率都是极高的,比如农牧业,比如建筑业。不夸张的说,新西兰最赚钱的行业是银行、其次是保险。而这些公司,很不幸,都是被外资(主要是澳洲)控制。我们都在为澳洲人打工。 4. 迟迟未复苏的商业建筑市场:尽管奥克兰房事一片火热,各个区域房地产价格屡创新高,以至于大家周末没事就奔波在数十个open home之间。但是,事与愿违的是,商业建筑市场却迟迟未见起色。政府投资无力,大量公共设施建设停滞,商业资本惜售,写字楼空置率未见起色,奥克兰waterfront项目草船具备,却无奈没有东风。除却几个在建的医院项目,剩下的大多是对现有建筑的修修补补,真正算得上刺激市场的投资,拔得先筹的还是ASB等几个大银行。 5. 基督城重建工程,资金,还是资金:自2011年初那场大地震以来,基督城重建的呼声从一开始的众志成城到慢慢的偃旗息鼓,终于在2012年末,似乎盼来的希望。之所以踌躇日久,说到底还是缺钱。新西兰毕竟小国,税已经不算轻了,但是每年政府依旧赤字不减。每年预算案出来的时候,不论是政客还是商人,或者是土著小民,都引颈以待。为什么?就是因为上面一分一毫,都关系到自己的那杯羹。但无乱如何东墙西补,钱,就这么多,要么来自税收,要么来自国企收入。由于国家党收入囊中的都是些运营不佳的企业,所以国企能不亏就偷笑了,相比他们相当羡慕天朝政府,毕竟有不少央企,还是能赚点钱的,余下账面亏损,但还是买得起水晶吊灯喝得起五粮佳酿,算是省心的儿子罢。税收,人就那么多,今天我把我们家的东西都卖给你们家,明天我再买回来,GDP翻番儿了也就这么些。钱收上来了,几乎全部都要贡献给“福利支出”。剩下几钱碎银子,连去趟中国的机票都不够,但他们咬咬牙还是买了,因为他们知道,要重建资金,最有戏的就是从中国引资。但是这早就不是当年黑哥们儿举手在联合国给中国投票就发银子的时代了。某政策银行来了,逛了两圈,都点着头说,很好很好, 备忘录也签了,手也握了,钱呢?再等等。就算有钱了,政府拨款,是先救黎民,还是先救大款?是先修民宅还是先修商业建筑?前头已经有丝丝的光明了,眼瞅着就要走出去这浓浓的黑暗了,Mainzeal却已经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后仰着一头栽了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