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应链牛鞭效应的角度谈恐慌对我们华人的危害
昨天新西兰报道了第一例新冠病毒的确诊病例,很快就带来了社区特别是我们华人社区的恐慌。今天早上的报道已经说到奥克兰各区的食物超市已经大量抢货。英文先驱报用了大量的照片。里面一眼就看出,大多数都是华人,但是人家媒体并没有点明。相反,华人某网站直接指出了“大多数都是华人”。
这次新冠肺炎危害巨大,但是,由此造成的恐慌其对整个社区、城市、甚至国家的危害不容忽视。我在大学从事物流供应链的教学与科研已有好多年了。下面我想从供应链的角度谈一下抢购的非必要性,以及恐慌对我们华人族群的危害。
因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高效运输的存在,特别是社交软件如微信的普及,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距离起来越近,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起来越强。我们现在无一例外地都存在于各式各样的供应链之中。比如我们每天要去零售店去购买生活必须品,如牛奶面包蔬果。而这些零售店是通过批发商定货,再往上走,就是生产商、原料供应商。这样,从上到下,原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店—消费者就形成了一个最简化的供应链。
理想状态下,如果最终消费者的所有需要品种与总量能够在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参与者能够一致,这个供应链会是最节俭的,所有的参与者都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都会拿到价格最优的产品。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每一个节点都因多方面的考虑,会增加定货,这样,在供应链最终端的需要量,往上游走时,会被放大,这样,导致市场上真实的需要量会被上游的生产商、原料供应商进行放大,最后会远远超出我们实际的需要量,这样必然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巨大浪费。这个我们称之为牛鞭效应。
因为生产消费必然是连续的,整个供应链在某个阶段的所有投入(包括浪费)都将最终在接下来的阶段转移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所以,最终损失的承受者还是我们自己。
食物这种产品有很强的时效性,家里的贮存并不能解决永久的问题。相反,我们这种大量屯货会给上游的商家一个错觉,就是终端需求量大量增加,于是,上游商家必须要大量增加进货与生产,从而带来大量的人、财、物的紧张。因为供应链是处于整个社会的大供应链(或网)之中,这就带来整个社会的混乱。恶性循环之下,情况更加恶劣。这样下去,我们会对社区、政府的管控能力提出质疑,而之后,社会的怒气会转变发酵,寻找突破口。因为这次的源头来自中国,自然,我们华人会首当其冲。最近在澳大利亚、欧洲就发生对华人的攻击谩骂就是例子。
因此,我奉劝大家不要恐慌。新西兰毕竟属发达国家,基本的生活物品充足,没有必须去抢购。
大家冷静想一下,为什么历史上犹太人、华人不受人待见?因为我们太过于小聪明,一有灾难,一有风吹草动,我们就拼命保全自己的眼前的小利益,这样,只会最终害了我们华人自己。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别人的土地上(你要硬争说大家都平等,我也无话可说),被人歧视,被人攻击,就不足为怪了。
匆忙草就,错误难免,供同胞们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