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有错误。
看下面的BBC的报道: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said earlier that dose rates of up to 400 millisieverts per hour had been recorded at the power plant site, based on informa ...
plot 发表于 2011-3-15 21:48
现在防护罩还在,如果防护罩彻底破损的话,日本、朝鲜、华北一块玩完。
别在说泄露先倒霉的也是美国,查查洋流什么的,核蒸汽和粉尘危害更大,如果风向变化,中国就惨了。
plot 发表于 2011-3-15 21:55
现在防护罩还在,如果防护罩彻底破损的话,日本、朝鲜、华北一块玩完。
别在说泄露先倒霉的也是美国,查查洋流什么的,核蒸汽和粉尘危害更大,如果风向变化,中国就惨了。
plot 发表于 2011-3-15 21:55
没有。确实是爆炸了已经。4个,也可能是3个。4号到现在我也没明白到底炸没炸
我今天看了一下午的ccvt新闻频道的直播了。写帖子的时候还看呢。
那3个确实是氢气爆炸。
137 发表于 2011-3-15 22:07
BBC说转自IAEA,IAEA说是日本report的,问题是日本的report到现在都没有看到,BBC的快讯是上午的,这会儿至少我这儿已经删除看不到了
Devourment 发表于 2011-3-15 22:16
不是氢冷却,氢怎么可能用来做冷却剂。
下面链接有原理图,第5页说了,氢是由超高温水蒸气产生的。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pacific-12726591
plot 发表于 2011-3-15 22:16
我刚查了一下,爆炸的是外壳外不是反应堆,30KM的避难半径应该属于一个合理的避难半径
我没在大使馆主页看到这个消息,下午也说德国要撤了,也是个假的。
反正我觉得就现在的资料来看灾难只是三里岛的五级水 ...
Devourment 发表于 2011-3-15 22:23
要是反应堆那更麻烦了。
这是驻日中国使馆的紧急通知
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sgxxs/t806578.htm
德国不知道,但法国确实是第一个要求所有在日法国人民离开的国家。
137 发表于 2011-3-15 22:26
这次很大原因是人祸。地震发生后美国就提出提供冷却记。日本宣称没问题
结果爆炸了。。。。。感觉日本瞒着什么,之前说4号没问题,结果出现爆炸
又说5,6没问题,现在5,6的气温也在上升。
东电的发布会除了 ...
137 发表于 2011-3-15 22:33
还有5,6号反应堆??NND他总共有多少个啊,别弄出十来个出来。
那风或者洋流会把这些核污染带到新西兰吗?当年的切尔诺贝利发生后连南极都检测到了有核微粒。
plot 发表于 2011-3-15 22:48
还有5,6号反应堆??NND他总共有多少个啊,别弄出十来个出来。
那风或者洋流会把这些核污染带到新西兰吗?当年的切尔诺贝利发生后连南极都检测到了有核微粒。
plot 发表于 2011-3-15 22:48
大哥,核反应堆要能产生核爆炸,你也太牛了。
现在有两怕:
1,核物质泄漏,进入大气环流系统
2,核反应没有中止,融堆,产生大量热量,融穿底部,然后高温遇到地下水,“砰”,这个是最可怕的,不过目前 ...
softinone 发表于 2011-3-16 17:35
大哥,核反应堆要能产生核爆炸,你也太牛了。
现在有两怕:
1,核物质泄漏,进入大气环流系统
2,核反应没有中止,融堆,产生大量热量,融穿底部,然后高温遇到地下水,“砰”,这个是最可怕的,不过目前 ...
softinone 发表于 2011-3-16 17:35
切尔诺贝利什么时候变成核爆炸了。
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事故是属于引入过剩反应性的事故。体积蒸汽品质比额定运行条件下增加得快得多,这就导致反应性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蒸汽并出现泡核沸腾。由于过热损坏了燃料 ...
softinone 发表于 2011-3-16 19:56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看这篇文章:
http://wenku.baidu.com/view/cd015c63caaedd3383c4d38c.html
中国核工业部的论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softinone 发表于 2011-3-16 19:58
我觉得我说的“核爆炸“是课本上的称呼,你的”核爆炸“是严格意义上的十位数反应物浓度,中国的物理课本在对切尔诺贝利的描述中不使用核事故一次一直使用的是核爆,我脚着这就是为嘛半天没说到一起去……
Devourment 发表于 2011-3-16 22:06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trade.co.nz/)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