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标题: 轉帖: 台湾记者:比起日本,我宁愿做低素质的大陆人 [打印本页]

作者: 丶失身人面瘦.    时间: 2011-3-19 18:49:00     标题: 轉帖: 台湾记者:比起日本,我宁愿做低素质的大陆人

日本震灾满七天了,有许多的怪现象,媒体不追究,也不解释。我不禁奇怪,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媒体有问题?兹略记如下:

一、从一开始,报出来的死亡人数就非常少,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灾情不成比例。直到现在,日本官方的死亡人数还是三千多人。这到底是为什么?是日本的统计很特别?还是真的没死那么多人?媒体不追究,也不解释,视而不见。这情形如果发生在台湾,岂不早被骂成「隐瞒灾情」?官员要被轰死了。
二、昨天的大话新闻,拿出自由时报的照片:一个学校操场上,好长好长的人龙,在排队领水。大家都赞日本人守秩序、冷静、有纪律。我就不懂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只有一个发放水的地方?日本是非洲吗?物资这么困难吗?台湾九二一,完全没有灾民排队,因为不需要排队,到处可看到救援物资堆积的像小山,非常多的志愿者把物资送到灾民手中,根本不用灾民排队。为什么日本不是这样?记者不问,只有一面倒的赞扬。我们只好相信,灾民都很强壮,不喜欢别人帮忙,喜欢自己排队,好让外国人来称赞。
三、都说日本纪律好,没有趁火打劫的人。可是,台湾九二一时也没有啊!这有什么特别吗?有「值得台湾学习」?说「值得美国学习」还过的去,因为美国卡翠那风灾,救援部队是要带枪的。台湾跟日本一样,没有人趁火打劫,那我们的记者又赞美个什么劲呢?莫非他们缺省以日本人的品性,应该有才对。是这样吗?不解。
四、汽仙沼市全都烧了,沿海许多城镇夷为平地,这么多的灾民,安置在那里?没看到帐棚、简易屋、野战医院这些。记者不追,我们看不到,所以也不知道该资助他们什么?
五、大家都知道「黄金七十二小时」。通常震灾后,最常见的两个数字,一是死亡人数,一从断垣残壁中抢救出的人数。这次震灾,没看到什么抢救的画面,也没有抢救出人数的统计。是日本防灾做的太好,没有人被压在瓦砾下面,还是有什么其它的原因?记者不问、不追,也不觉奇怪,弄得我一头雾水。
六、台湾九二一、大陆汶川,我们都看到非常非常多的志愿者,还有慈济。这次都没有。是日本没有志愿者的组织吗?慈济在日本没有分会吗?记者不问不追,觉得很正常,很有秩序,一片赞扬,我们只好被迫跟着这样讲。(我才明白,原来九二一时跑去现场帮忙做志愿者,是「破坏秩序」。)
七、救援物资在那里?运送救援物资的车队、机队在那里?日本国民有全国动员起来抢救吗?大阪、京都、九州、四国…这些地方的人有组织动员起来吗?有捐血捐物资吗?有记者报导,都说秩序很好,我们只好跟着说,日本go-vern-ment准备的真好,都不用老百姓动起来。大家一起羡慕日本,活在这个国家真是幸福。
八、整个灾区冷清荒凉,人都那去了?十万救灾部队那去了?天空中也没有直升机,那去了?日本是怎么运送救援物资的?救难队是如化救灾的?完全看不到。我看到电视画面中出现的日本自卫队,三三两两,在废墟中挨家挨户的问:有人在吗?十分有礼貌。没有救难犬,也没有「生命探测器」,不禁纳闷,这是第一流的现代化国家吗?
九、没有失去亲人的痛哭场面。大家都称赞日本媒体不煽情。问题是,没有人痛哭?还是有而不拍?如果没有人痛哭,那就与媒体煽情不煽情无关啦,我们称赞个什么呢?如果是没有人痛哭,那是因为没什么人死亡(如日本官方的数字),还是另有原因?又是一团雾水。若是「有而不拍」,那我只能赞佩伟大的日本,立刻让我们的媒体「枳愈淮为橘」,让我们台湾的媒体也立刻学好了。(坦白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拍流泪痛哭?)
十、核能电厂出事了,四个机组全爆,前所未有。台湾媒体向来爱问「是天灾,还是人祸?」遇到了日本,这个问题就没有了。彷佛是说:当然是天灾,以日本人的纪律,怎么会是人祸?你还问这个问题,真是没良心。
十一、 都说日本防震教育世界最佳,预防海啸也训练有素,居民都知道,海啸来了要到那里避难。那么,盖在海边的核电厂,也一定有预防海啸的方案了。为什么失灵了?媒体不问,不追,好像纯是天灾。如果问,就是对「严守纪律」的日本人不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吓得我们这些小人也只好不敢问了。
十二、 规模九的地震,史上第四,核电厂防不住,好像理所当然。问题是,震源在海外130公里。震度随距离平方面递减,下降的很快。(规模八的汶川,到了70公里外的成都,就没什么影响了。)那么,各地震度如何?据十分亲日的自由时报报导,各地震度十分有限,并不很严重,既如此,为什么二、三百公里外的东京,交通、电力大受影响?一样,不追不问,一切当然。不知道我们的记者,经历了九二一的洗礼,到底长了多少知识?

一片对日本的赞美之声。
我自问并不仇日,也绝不吝于赞美别人真正的长处,只是担心,这样的赞美会不会太廉价?会不会有点不诚实?我们的赞美是否该有点深度?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想当然耳。连最基本的「死亡人数」也不敢质疑,也不解释日本人是否有特殊的习惯,到处充斥着「一窝蜂」的赞美。我真担心,等过不了几天,「真象」在欧美甚或是日本自己的媒体的报导中暴露,今天一片赞美的人,是不是又要改口「痛批」了?除了「乱批」「瞎捧」「胡扯」之外,媒体可不可以提供一些平实的报导,提供一些真正营养的东西?
我并不想批评日本,我相信人家的社会一定有人家的一套。我怀疑、批评的是我们的媒体。
马英九前两天终于说了一句对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希望媒体记者也都听到。
从11号大地震发生开始,只要有空我就轮番看台湾的联合、中时,和大陆的新浪、搜狐和新华网(真惭愧!年轻时也在美念过书,最近十几年也在此混生活,可英文看着就是没有中文方便),每天都要花好几个小时,结果就如您的分析一样,报道一大堆,真相不知道!
比较两岸报道的素质,不论平面媒体和电视,大陆都优于台湾。我想除了政治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外,大陆毕竟是一个大国,资源、专家也比较齐全。而台湾则多流于煽情、嘴炮和二手新闻;缺少了精准性和客观性。
东北老家一个堂弟,妈妈是日本人,算是日本二战滞留大陆的日裔,全家移民日本十五、六年了。谈起来,他的感受是:日本人是一个十分奇怪的民族,最大的特征就是冷漠!!对外国人冷漠!对本国人冷漠!对自己也冷漠!!我想哈日族赞不绝口的所谓守秩序,您所谓的排队几个小时只为了一杯水,一大半来自整个社会的冷漠!!不像两岸的中国人,一遇大难,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儒释道精神就自然流露出来了,不待go-vern-ment动员,街坊邻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老兵、僧尼、的哥们、慈济会、一贯道、、、包括其它城市地区的同胞,莫不奋勇争先,伸出援手。而趁火打劫却未曾闻也!!
对于日本,我只看到了秩序和冷漠!而社会和同胞之间的互助互爱就看不到了!两者相较,我还是推崇有中国特色的救难方式!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宁肯看到像512当天下午在成都市万人排队献血的场面,也不想看到在日本东京排队打电话的场面;我宁肯看到成都市所有出租车集体奔赴都江堰救灾的无序场面,也不愿看到日本地震后有人有序排队打的逃命的场面;我宁肯看到因前往灾区的志愿者太多而把道路堵塞的无序场面,也不愿看到有序得有些冷清的海啸灾民画面;我宁肯看到灾区群众抢着为解放军送水送食的混乱场面,也不愿看到日本灾民看到救援队来了后的冷漠有序场面……

如果说后者说是高素质,那么我宁肯自己素质低一些!
作者: 混口饭    时间: 2011-3-19 19:05:59

能说出这样话的妓者,确定他素质一定比我们大陆人低,所以做我们对他来说是一种质的飞跃和提高。
作者: 江云飞    时间: 2011-3-19 19:32:57

本帖最后由 江云飞 于 2011-3-19 19:35 编辑

文章里的几个问题说的很实在!
作者: YY_8233    时间: 2011-3-19 21:01:24

确定是台湾记者?
作者: LKKOBS    时间: 2011-3-19 21:16:57

好奇請問 LZ , 文章出自台灣那個報社? 那位記者?
作者: NZWESTK    时间: 2011-3-19 21:54:25

不管文章怎么样 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人给出答案呢?
作者: LKKOBS    时间: 2011-3-19 22:08:17

我搜索台灣報章, 找不到這篇報導, 另外, 台灣已募捐 12 億台幣, 這應該是偽報導.
============================================================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2011.03.19 02:31 pm

匯集國人無數愛心,由紅十字總會與近30家媒體共同舉辦的「相信希望fight & smile」募款晚會,募得了7.8億元,如再加上該會利用其他管道募得的善款,總數也高達近12億元,紅十字總會表示,將與日本赤十字總會會商如何運用善款,一定會將國人的愛心妥善用到日本最需要的地方。

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聯絡發展處副處長孫德萍上午表示,據統計,昨晚的「相信希望」電視募款節目總計募得7億8854 萬6555元的「承諾捐款」,其中企業捐款就超過5億元,最令人感動的是在88風災中遭到滅村的小林村民,也對日本災民伸出援手,自行募捐了11萬2202元,昨天還親自送到華視,讓人動容。

此外紅會透過郵政劃撥、信用卡捐款等其他方式募得的善款也已超過3.5億元,而透過Yahoo奇摩公益平台捐款迄至上午統計也已超過1960萬元,總計至今天止,募得款項約達12億元。
作者: 哈喇子    时间: 2011-3-19 23:09:57

台湾推广简体字了?
一二三四五的看着挺有条理,基本重复
没哄抢这一点绝对不是一般的素质。
作为枪手 难道不知道台湾人多是明代或是清朝或是国民党过去的么?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trade.co.nz/)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