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标题: 喜欢文学的进,关于‘茅盾奖’。 [打印本页]

作者: climbing    时间: 2011-8-29 21:51:03     标题: 喜欢文学的进,关于‘茅盾奖’。

本帖最后由 climbing 于 2011-8-29 21:49 编辑

有儿有女之后,很少再看长篇小说,实在是耗不起时间。但茅盾奖最近在网上被炒的火热,于是下了一本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书还没看完,在天涯看了一篇评论,颇有感慨。茅盾奖的作品看过《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长恨歌》、《白鹿原》还有《穆斯林的葬礼》等,国人不是写不出好文章,而是没有好的文人了。当我们一再批判诺贝尔奖的政治性时,怎么还能容忍作协这类的政治怪物。文章是文人写的,文人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才华,而是风骨。中国的传统意义上的文人,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古人推崇松竹梅兰,是以物喻人,是推崇人的节操和品行。文人无骨,那还是文人?哪还有文章?




转载下天涯上的文章,不喜勿喷。




矛盾重重的茅盾文学奖


争议与荣誉并存,是每个重要文学奖项公布后的必然。



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进行中,先后伴随着3大争议:
  其一,在初评阶段,因其首次向网络文学敞开“怀抱”,又在二轮投票中淘汰了全部网络文学招来质疑之声;
  其二,8月20日,5部获奖作品的结果公布后,得票最多的《你在高原》因长度引发读者“常识性质疑”,这样的作品要读完已经非常困难,不清楚评委是否有精力全部看完?
  其三,由于入围作品大多是各级作协的官员,最后获奖的5位作家,除了莫言、刘震云外,都是中国作协委员或是地方作协的主席、副主席。其实,早在20强公布时,就有网友戏称“欢迎来到茅盾文学奖主席专场”。
  围观茅盾文学奖,评委评得是稀里糊涂,作家写得是自愚自乐,可谓中国文坛意淫一大盛事也!


文学作品本应是读者的菜,而茅盾文学奖作品却神武地打破了这个惯例,将读者拒之门外,徒徒让他们成为围观者!俺坦白三个消息,第一茅盾是俺镇上的人,第二俺主修文学批评,第三俺手拙也涂鸦写点小说的。基于此,出于对故乡先贤的尊重,俺要温柔些,尽量对事不对人,避谈茅盾本人只谈其文学奖及其作品。
  实不相瞒,俺口味相当重,对茅盾文学奖作品特挑,能吃完并消化的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两部,其它的就没心思去吃了,有的甚至不敢吃,担心食而不化甚至食而呕之。读完大学踏入社会后,俺就听说过两部作品——阿来的《尘埃落定》和麦家的《暗算》,本想拿来尝尝鲜,因为这两道菜“路子”有些野,是难得的异数,但终因案牍劳形,无暇下筷!
  俺清贫,蜗居而无书房,藏书虽有却纷纷垫了床底,但爱书如故,所以常跑书店以“借”一阅。由此得以发现,书市中茅盾文学奖作品少有人青睐,能热那么一阵子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而且往往就在获奖之后的那几天罢了。诚如有人调查所言,上一届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不知道的人看到这个书还以为是描写景物的书,连翻的人都很少。如此看来,很多茅盾文学奖作品真的是以“冷猪头肉”的形式存在于书市,最终配享茅盾文学奖的祭台!
  这些高不可攀的大雅之作,渐渐与读者脱了干系,成为体制内所谓评委们的御用的评论贡品,压根就不是为读者而写的,这帮人自娱自乐,你写我评,各取所需,制造着文坛虚伪的繁荣。茅盾文学奖评选严重地沦为作协会员们体制内狂欢,而获奖者越来越“主席”化了,作家与读者背道而驰,你写你的,我看我的,到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境地:作家大有一副“躲进作协成一统”,专写宏大叙述的主旋律文章,最后茅盾文学奖的外衣加身,实现所谓的最高成就,而读者呢根本不吃茅盾文学奖这一套,读金庸看穿越,自得其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作家们忘记了这么一个事实:很多读者是可以欣赏四大名著的,对《红楼梦》耳熟能详,对《水浒传》了如指掌,对《西游记》能说会道,对《三国演义》达到应用于职场的程度。为什么一个能够欣赏四大名著的民族,咋就没法欣赏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能力了呢?
  试问,这到底是茅盾文学奖污辱了广大读者,还是广大读者污辱了茅盾文学奖?这个问题,我看不仅是茅盾文学奖而且是中国作协必须搞清楚的,要不然,这帮作家只会越写越偏,渐渐地将文学作品写了祭文,统统烧给文学奖的设立者茅盾了!



    据称,因为茅盾文学奖对作家莫言欠交待,因为他有几部作品一直口碑不错却一而再地失之交臂,于是评委会觉得再不给似乎过不去了。于是,这回《蛙》虽然不够精品,但还是赐予莫言茅盾文学奖的殊荣。这实在不够严肃,一个奖项怎么可以作为安抚的工具?
  还有,张炜的《你在高原》共10册,39卷,450万字,被称为“史上最长小说”,的确够符合茅盾文学奖的宏大叙述的要求了。正如中国电影和足球很多人未必看过,但是绝对不耽误纷纷发言,茅盾文学奖的评委竟然也都这般。《收获》杂志执行主编、作家程永新就质疑:《你在高原》只有10多个评委通读过,却得到58票(评委共61人),莫名其妙地排名第一。未曾读完,何谈评价?茅盾文学奖岂能轻率地授予最长的长篇小说?公众不能不存疑:这部小说的获奖与茅盾文学奖的评比要求岂不自相矛盾?在这里我并不对张炜的作品质疑,毕竟他是我比较喜爱的作家。
  另外,几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下来,因体制性太强,有些比较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却残酷地拒之门外。如贾平凹的《废都》没戏,很颓废,不健康;莫言的《丰乳肥臀》看名字就没戏,低俗!姜戎的《狼图腾》不符合审美观,森林法则,太残酷;余华的《活着》黑色幽默,与主旋律不和谐!茅盾文学奖每届都选五部,正式的有36部了,但因为抱着“体制压倒一切”的观念,将真正好的作品拒之门外已经不少,而徒徒将没有生命力应景之作请进了文学的圣殿,这正是茅盾文学奖的悲哀之处,也是中国文学莫大的悲哀。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多少是在体制内写出的?俺没有认真研究过,但估计没有多少。诺贝尔文学奖,每年在全世界只选一个人,但绝大多数都能站得住的。当然也有例外,法籍华裔高行健拿到了,中国作协便长了一口葡萄牙来,声称这违背了诺贝尔先生的遗愿。除中国作协,其它国家好像没有诺贝尔文学奖没有多少异议。我觉得茅盾文学设了五个,还是合成一个吧,唯一的,让大家共同震撼一下,毕竟中国文学目前太需要标杆了!
  茅盾文学奖评得稀里糊涂,若不尝试改变,就会沦为“圈内游戏”,成为赏赐其中人员的国家荣誉,诸如文坛耕耘奖,甚至创作自慰奖。他们拿到了这个奖项,作协的主席们大可以弹冠而庆,实现体制内的狂欢!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的作品未必是茅盾文学奖作品,大浪淘沙,最后还是沧海遗珠,看沉淀下来的是什么?能够沉淀下来的,会是茅盾文学奖作品吗?俺认为不能一杆子打死,可能几部吧,但绝对不多数,甚至可能是凤毛麟角,很多作品大浪东去,风光不再,因为谁都无法否认茅盾文学奖很多作品本身就是昙花一现的应景之作!
  试想,即使是这个奖项的设立者茅盾的作品又能如何?现在有人能够脱口而出说出茅盾的代表作?很不幸的是,连俺科班出身的人,都要拍脑门来想半天的,没有度娘帮忙,还是说不出个作品来。时间是公平的,大浪淘沙,沧海遗珠,有些尘封的作品因为开禁,渐渐闪亮,人们已经慢慢重拾张恨水和张爱玲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张力,更具普遍的人类价值。当然,一些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作品也渐渐地走上文学的圣殿,比如金庸的武侠作品。这些所谓的毒草、所谓的杂草,因为读者持之以恒甚至代代相传的追求,很有可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
  其实,得了文学大奖,并不说明这作品优秀了,经典了,最终还是需要读者来认可的!有些伟大的作品压根就没拿过什么大奖,甚至是体制之外的,或者说绝对“野路子”,然而这些作品照样成为经典甚至国粹。从诗词创作方面而言,唐诗的李白和宋词的柳永都是非体制内的写作者,从明清小说创造而言,四大名著的作者都属于“野路子”,他们都没混得如鱼得水,甚至凄凄惨惨的,但最终是还是读者认他们的帐,就像歌妓们认可柳永一般,“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最终“野路子”变成了“正路子”,甚至成为永久的经典!
  有些好的作品,一直处于当政者的高压之下,成为禁书,但是它依然散发着独有的生命力,在民间“世传有绪”,并且不断丰富,使之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还有些作品,来自民间,并且回到民间,成为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唐诗宋词如此,元曲明清小说亦是如此。
  中国文化传统就是强调文学的民间性,而我们回首茅盾文学奖的36篇作品,有多少民间性?它们能不能丢下架子来到民间,能不能走进民间,成为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很难说了!其实,有些作品如前文提到的张恨水、张爱玲,他们做到了,金庸更是做迈进了一步,甚至是妇孺皆知。难道茅盾文学奖作品做不到?如果做不到这些,谈什么经典,根本就是文学垃圾!
  茅盾文学奖口口声声说代表代表中国小说最高成就,然而这些小说将真正的受众拒之于门外,这才是茅盾文学奖闹下的最大的笑话。试想,这些作品连自己国内都无法取得普遍认可,怎么可能取得全人类的共识?相反,倒是一些非茅盾文学奖作品,如余华的《活着》、姜戎的《狼图腾》渐渐地走向国外,向世界展露中国文学的面孔。


     建国以来,为什么没有产生有价值的思想、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为什么难心诞生真正的文学大师?在俺的心目中,即使是茅盾,虽是故乡人,但也不称之伟大,甚至离伟大还有十万八千里!目前阶段,我们已经陷入严重的文化荒芜,大师绝迹的困境之中。
  建国以来,悲催的事件是一个接着一个:批胡风、反右派、文革、反对精神污染、反对西化,运动也是走马灯般,使许多文化人从精神到肉体都深受打击。与此同时,我们又开动整个国家机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孔子和儒家,拒绝西方的人道主义、自由民主和宗教思想,反正新中国之前的一切都要批判的,西方的一切都要打倒的,性亢奋般地宣扬无神论、进化论和大而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作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全体国民。这时,畅所欲言地与别人进行思想对话、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和对社会的思考、自由地建立学术社团切磋真理、与不同国家的学术或宗教团体平等对话,这一切都是进行思想文化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过去60多年,已经为时代不容,为体制所禁止!
  诚然,即使是现在,我们的作家从数量上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庞大,简直多如牛毛,到各地的作协里去一抓一大把,但从其创造的质量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低劣,有些作家只会作假,拍马屁作应景文章,甚至有些作家只挂名不写作!

   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是,建国以来,一方面,从民国走来的一代,那些有创作能力的人,再也没有适宜的思考和创造环境,他们的思考和创造激情一个个消退。他们中许多人,如巴金、曹禺、沈从文,甚至郭沫若和茅盾,在三四十年代,曾经写出不少优秀的文章,建国后再也写不出了。他们纷纷凤凰退化为凡鸟,飞龙退化为蜥蜴,激情如火的诗歌退化为平淡似水的散文,通过放弃精神的生命,以求得肉体的残存。他们中另一些人,则干脆沦为邪恶势力的帮凶,通过混淆是非、指鹿为马,为邪恶势力欺骗民众编造理论,以换得世俗的荣华富贵。当然他们中还有一些人,从肉体上被消灭了,如老舍、吴晗、周瘦鹃等文化人。到文革结束,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民国风骨荡然无存!


  另一方面,随着新中国新成长的一代,就像被狼叨走的婴孩,不知人类社会诸种文明教化为何物一样,从小就被教育“传统文化是糟粕”,无知者无畏,骂孔子孟夫子实是伪君子,赞黄巢李自成才是真丈夫,颠倒黑白,从小就被教育人是没有灵魂的、也不必讲良心的,从小被教育党是如何伟光正、高大全,要把党来比母亲的;从小被教育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中国欠下滔天罪行,要把他们比流氓的;从小被教育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鸦片,要把它当作思想毒瘤。哎,一颗树,本来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被滋润,已有了有益的营养,却被处理掉了,加进去的都是一些有毒的因素,这棵树自然难以郁郁葱葱地成长。
  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这六十多年中新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吸取不到有益的营养,却吸取了大量有毒的文化因素,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之树岂能得到健康发展?他们的思想文化的创造才华岂能得到茁壮成长?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或者说体制之内,怎么可能诞生出伟大的作品?生活在别外,幸福在彼岸。相反,一些体制之外的文学倒像孤魂野鬼,鬼火般地亮在荒野。一度曾让人充满怀旧。改革开放以后,普世的人文精神渐渐地复苏,但物极必反,旋即又被“一切向钱看”的物质至上的世俗思想所侵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许多作品又开始堕进物欲之中,用身体写作,用金钱砌字,解构一切人类的精神家园,这样中国文化又进入了另一个阿鼻狱的轮回之中。
  折腾了六十多年,人文的晖光又渐渐开始照向我们残缺的灵魂,与此同进,一些鬼火渐渐地亮起来,沈从文、张恨水、张爱玲及其作品更清晰地回到人们眼前,人们开始寻找民国风骨了。这一切说明什么呢?文学自有其生命力的,焚不毁,烧不掉,好的作品总有一天会熠熠生辉。同样,有些貌似宏大的应景之作即使给它一百个魂,也迟早魂飞魄散,废纸终归为废纸!
  但愿是俺苛刻已久,悲观估计了,可能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就是伟大的作品,正如那些评委所言的,就是私藏的名画,欣赏者自然少之,但价值是极高的。既然如此,那就是束之高阁,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吧!让后人慢解其中味吧!


作者: 姚小盒    时间: 2011-8-29 21:52:39

好长。
作者: climbing    时间: 2011-8-29 21:53:39

这沙发你都抢?
作者: lzh47    时间: 2011-8-29 21:56:46

各种字体,有木有!
作者: lzh47    时间: 2011-8-29 21:57:16

麻烦谁给归纳一下吧。
作者: TheSuede    时间: 2011-8-29 22:01:37

穆斯林的葬礼是本好小说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刘心武的钟鼓楼也很好,都是获过矛盾奖的
作者: 姚小盒    时间: 2011-8-29 22:03:00

我从不抢沙发。我也很难抢到沙发。。。。
作者: R32    时间: 2011-8-29 22:03:36

话说矛先生在1981年拿出自己的25万稿费来设立此奖,那时候也算是大手笔阿。
作者: tommyandjerry    时间: 2011-8-29 23:13:24

感觉顶这个帖显得特别有文化~~~
作者: ych100    时间: 2011-8-30 00:12:55

总结归纳,就两个字,体制!
作者: outsider2009    时间: 2011-8-30 11:17:27

莫言和余华,最爱啊
作者: UV15    时间: 2011-8-30 11:45:29

文人,现在的要么就是没了风骨;要么就是都西化了;有风骨又没西化的都关起来了。
作者: plot    时间: 2011-8-30 11:59:34

总结归纳,就两个字,体制!
ych100 发表于 2011-8-29 23:12

说形象一点: 枷锁
作者: 断了的线    时间: 2011-8-30 12:02:39

当年看完“平凡的世界”就觉得自己超幸福。。。。不该要求太多。。。。呵呵
作者: TheSuede    时间: 2011-8-30 12:11:05

这类的帖子应该多点啊。。
基督城现在简直成了吃货城了。。。。。。
作者: climbing    时间: 2011-8-30 16:10:07

本帖最后由 climbing 于 2011-8-30 15:12 编辑

大爱余华的“ 活着”,绝对问鼎炸药奖的实力。回首再看“尘埃落定”,当年的评委还是有良心的。
作者: ych100    时间: 2011-8-30 22:17:51

大爱余华的“ 活着”,绝对问鼎炸药奖的实力。回首再看“尘埃落定”,当年的评委还是有良心的。
climbing 发表于 2011-8-30 15:10

尘埃落定真的很好看,当年看了一遍又一遍....
作者: SSSAT    时间: 2011-8-30 22:38:22

顶江北才子.....................
作者: climbing    时间: 2011-8-30 22:42:17

谢谢文学青年捧场
作者: pupucheng    时间: 2011-8-30 23:19:02

三年前来新西兰,只带了几本余华和全套的仙剑奇侠传。
如今仍然无法脱逃那语言暴力的困扰,但是这种刺激让我始终喜欢这个人,还有他的作品。
但自 《兄弟》下册之后,从此不再余华。

其实,我认识老张和SHOT,他俩都是很有才情的人。不浮躁,有操守,懂得自得其乐。
所谓吃货,仅仅是他们对自己的自嘲,对这个无聊生活的一点点放纵,还有就是灵光一现而迸发出的幽默感。
作者: hellwoman    时间: 2011-8-31 02:13:19

DDDDDDDDDDDDDDDDDDDDD
作者: 1q2a    时间: 2011-8-31 08:30:40

本帖最后由 1q2a 于 2011-8-31 07:31 编辑

觉得评选有问题就别去管这书有没有拿什么茅盾奖呗。

不太了解茅盾奖。假设它是中国至上的荣耀,现在作者说的就好比说国外电影界不行了,你看他们奥斯卡都选的什么片子。

能证明些什么?
作者: 1q2a    时间: 2011-8-31 08:35:26

文人,现在的要么就是没了风骨;要么就是都西化了;有风骨又没西化的都关起来了。
UV15 发表于 2011-8-30 10:45


第一个就把转帖的作者给关了。国内没这么夸张。
作者: pupucheng    时间: 2011-8-31 12:27:03

文人的悲哀总是在自欺,所以还是卖包子实在。




欢迎光临 新西兰天维网社区 (http://bbs.skytrade.co.nz/)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