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刚准备下笔,那个女士就说,只能写一个人的名字。我心想说我妈和岳母两个人,还非得买两盏吗?就让我老婆写我两的名字好了。我老婆写完那义工就说,这样不行,不能写两个名字在上面,一盏灯只能写一个。我就有点来气了,问说不写名字光写“妈妈幸福平安”行不行,那义工居然说不行,又重复说只能写一个名字。我当时没控制住,拉着老婆就走了。
回头想想还是生气。本来佛光山卖的是信仰,不是普通商品。信仰怎么能quantify呢?写几个字是说增加你们成本还是怎么地?我明白那义工是为了多筹些钱,可是我请问佛光山是卖保险的吗?$30块保佑一位妈妈?那如果我如果不掏钱买油灯,佛祖是不是就不保佑我妈妈了?还是说我如果买10盏灯今年我妈妈就特别受保佑?本来捐献就是件随缘的事情,哪能这么定价的?去年老婆的外公去世了,去做法事$700。我们不是信众,不知道做法事对逝去的长辈是不是能有帮助,但是觉得我们毕竟做了点什么,花700块对自己心理是个安慰,这样的钱我们愿意花。我觉得这也是佛光山对我们这样非信徒受众起到的正面作用。
佛光山在商业化方面做的挺成功的,我们之后也还是会去,但是这件事情我觉得cross the line了,不吐槽一下心里憋的慌
有一次佛光山搞什么节,有游园会,我们去的很晚了,在小吃摊吃东西,那个时候都没有什么人了,好像是住持或者比较高等级的尼姑师傅,年纪比较大的那位,陪两个洋人来吃饭,和他们聊天,就在我们旁边,就听那位师傅说到什么事情了,特别着重的给那两位洋人说:i am not from China, I am from 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