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十七世紀的科學天才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在義大利遊玩時結識了曾派遣到中國的傳教士,對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在去世前數個月,完成了一篇討論中國自然神學的文章,他如此評價中國:「中國是一個大國,它在版圖上不次於文明的歐洲,並且在人數上和國家的治理上遠勝於文明的歐洲。中國有極其令人讚佩的道德。」
左圖為朝鮮官服,右圖則是明朝官服,可見兩國衣冠服制多有相似之處。(Source: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Center of South Korea /南京博物院, via Wikipedia)
遭受豐臣秀吉武力侵略的朝鮮宣祖李也曾說道:「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予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這段話看出當時朝鮮對中國的傾慕,和對日本的鄙棄。
賽爾登地圖,範圍涵蓋整個東亞與東南亞,顛覆了人們對明朝「封閉保守」的看法,說明了「十七世紀初的中國人也會出國,也會參與海上貿易。(Source: National Post, via Wikipedia)
萬曆時代的全球化,以貿易為開端。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就曾寫信給萬曆皇帝,希望加強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那時還沒有蘇伊士運河,要寄信到中國必須乘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好望角,穿過印度洋。當時的信使在途中遭遇船難,信件也沉入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