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魔王
新西兰的法律总是给中国人以“宽容”的感觉,一些杀人犯可能只会服几年的刑期,很快就能获得自由,盗窃犯有时候甚至牢房都不用去。但其实很多罪行的处罚在新西兰出人意料的严厉,比如性侵儿童、殴打虐待,以及这篇我要说的:虚假广告和标识。
2017年一家新西兰保健品公司在自己的蜂花粉产品包装上标识地产为“新西兰”,而实际上是在中国生产的,被奥克兰地方法院判处526500纽币的罚款,折合人民币约250万。类似的还有2016年一家羊绒被公司在包装上声称是“新西兰制造”,但其实是中国制造的,被法院罚款109,000纽币,折合人民币约50万元。这样的处罚金额足以让涉事公司不倒闭也要半残了。执法严是一方面,违法必究则是更明显的特点,慢节奏的新西兰对于此类案件,起诉和罚款异常有效率,新西兰本地市场也很少听闻有虚假广告的事件。
法官对该公司判罚的依据来自新西兰的《公平交易法》,等同于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似乎给人感觉这个法律只是用来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上面的两个案例中,其实并没有多少新西兰人受伤或利益受损,因为涉事的产品都是专门出口给中国人的,新西兰本地人不大可能买到这些产品。既然如此为何新西兰法官会如此愤怒地重罚,甚至还称“这是按照法律给他们的最严厉惩罚了”?
法院专员Anna Rawlings说:“消费者需要信任产品的标签和广告词,如果这个信任没有了,不仅仅会伤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会伤害市场中商家的利益,乃至新西兰的国家声誉。”
这番言论不得不让我惊叹,中国人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那么聪明,至少在这件事上,许多中国人就不如新西兰人有远见。很多中国人对商品的认识还停留在:“只要吃不死就无所谓”的状态,消费者吃了山寨品牌的食物,或者夸大疗效的药酒,只要没有中毒死人,消费者就不算有损失,既然消费者没损失,那商家何罪之有呢?最关键的是,商家还能创税,罚得他们关门歇业了,当地的GDP和税收怎么办?
被忽略的“其他商家的利益” 山寨产品除了损害消费者利益外,还会冲击正版产品的市场;夸大宣传的产品除了损害消费者利益外,还会冲击“如实宣传”的产品。倘若容忍“不实产品”继续生存,确实会保留他们制造的经济效益,但诚实商家制造的经济效益也被挤走了,放眼整个市场,容忍“不实产品”其实并没有给社会多创造价值。新西兰法官并没有因为企业缴税和本地居民未受损失而对涉事企业网开一面,正是因为考虑到了“其他商家的利益”,将不守规矩的商家打击掉,自然会有守规矩的商家创更多的税补充税收和GDP损失。
“不实产品”的泛滥并不会使得“诚实商家”乖乖承受损失,“诚实商家”为了生存,大多也会跟着选择“不实宣传”。倘若是食品,有可能发生安全事件,还可能备受重视罚一罚,倘若是普通用具,基本上就不会有人理会了。比如在中国非常严重的“充电宝虚标问题”就是如此。第一个虚标充电宝的商家挤占了其他“诚实商家”的市场,生意风生水起,纳税连年增长,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而不被重视。受损的“诚实商家”不会坐以待毙,跟风虚标,于是我们看到了满市场的玩弄文字游戏的虚标充电宝,有的连1万毫安都没有也要虚标为5万毫安,而机场安检人员也对此司空见惯,贴心地用计算器计算实际容量,以免拦下其实合规的充电宝引起乘客纠纷。如果虚标的充电宝和安检人员手里的计算器算是“中国特色”的话,这种“特色”就是“短视到忘记保护诚实商家的利益”引起的,而“短视”绝不应该是“中国特色”。
被忽略的“中国制造”声誉 新西兰人对“新西兰制造”的声誉保护可以说是到了“洁癖”的水平,1999年官方就出台了口号,叫“100% Pure New Zealand”。敢“吹”得这么绝对,自然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有关“新西兰制造”的任何负面事件都会有人跳出来指摘这个口号一番,同时也有“爱管闲事的”新西兰人积极举报虚假标识和广告。当然如此努力的回报也是丰厚的,虽然不能做到完美,但“新西兰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纯净”的名声给新西兰的食品和旅游业带来巨大利润,保护“新西兰制造”当然也有民族主义情怀的因素,但这样做同样也维持了新西兰人的高收入。

中国人何尝不是如此,希望自己的“中国制造”名声在世界成为有名的褒义词,不仅是民族自信的面子问题,也是事关每个国人收入的里子问题。也许有人认为,我们的出口产品做的“诚实”一点,但内销的产品则使用“中国标准”不就好了?两套标准听起来没问题,但操作起来就有漏洞了,一来是因为对所有出口产品都严格把关并不现实,二来更重要的是,中国商人在国内“讲大话”、“耍小聪明”惯了,出了国就很难改掉这个习惯。在国内“易粪而食”的市场上,大家都把对方当傻子当习惯了,在国外就很可能会故技重施而被抓个正着,被罚到破产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有的还会怀疑外国人故意针对自己。
也许某些中药和药酒不大可能被外国人消费,不大可能损害“中国制造”的声誉,但它们与出口的“中国制造”是在同一个大环境下生产的,如此说来“药酒”远不如“中国人短视和耍小聪明”值得关注和反思。当然想要治理大环境,首先是要从药酒这样小事做起,只要看到虚假广告和不实宣传,人们就应该群起举报,敢于披露,而不是漠不关心,毕竟这不仅仅消费者的利益。“中国制造”的声誉并不只靠官方重金砸下大量华丽广告就能撑起来的,它需要的是整个社会每个人洁癖一般地呵护。
阅读更多TA的文章,请走【天维伙伴】传送门: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