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卖这个生意,我压根不知道新西兰有这么多的福利机构在为穷人服务。 当时S的朋友跟我说,能否帮S卖一个家具店生意。她说S是洋人,和他的生意合伙人L一起经营家具店,是那种比较便宜的针对低收入人群的家具。现在S的合伙人L永久回欧洲去了,S身体不是很好,年纪也大了,想要出售生意。 于是我联系上了S,他大概讲了一下生意情况,我听懂了他的意思,应该是他们的家具生意有跟福利机构合作,我说,那Workand imcome一年跟你们合作多少呢?(在我的脑海里,福利机构就是workand income)。他嗯了一下说,没多少,比重不大。这导致了我在第一轮广告的时候,主要介绍了这个生意的潜力和位置。 广告出去后感兴趣的人挺多的,有些诚意买家真的跑到店门口去蹲点,但是看来看去,没几个人进店的。大家都焦虑了,一年两三百万营业额的生意,怎么没人进去买呀? 于是我打电话给S, S说,walk in的客人本来就没几个呀,我们做的都是政府福利机构的生意。我说,你不是说跟Workand Income的合作并不多吗?他说,你知道新西兰有多少福利机构吗?我说,我真不知道。他说,很多很多的。 真的是隔行如隔山。但是,洋人也真的太实诚了,我问你workand income的时候你就不能说还有很多其他福利机构吗?害的我少抓了个巨大的亮点。 后来我才知道,每次S跟我说话不超过十分钟,缺乏耐心应该是他的健康原因造成的。我跟他签代理合约的那阵子,他的身体情况不太理想,没办法跟我详细讲解他的生意,动不动就会烦躁。 他三年前从屋顶摔下来,躺了半年不能动弹,吃喝拉撒需要人伺候,动了好几次大手术,最后一次还是医疗事故,钢板留在体内忘记取出来了。但是身体不允许他再次动手术,所以这个定时炸弹动不动会让他情绪不好,甚至静不下心来看一封长一点的邮件,他每周都要看ACC。 我怕双方在语言上的不理解导致误解,写邮件给他,希望他给我答案的时候用邮件,但是他每次接到我的邮件就会不开心,然后打电话给我。但凡我对他说的没有完全明白,或者明白了表达不出来,他就会非常生气地说,Jane,你没有明白,你肯定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但是他就是拒绝回邮件。还说我发的邮件都是垃圾。其实他就是静不下心来看完一封邮件。 但是正如他的朋友说的,S非常单纯又正直,虽然快70岁了,高兴不高兴全都表达出来。他没有病痛困扰的时候,给我打电话都会一边说话一边笑。第一次见证他的正直和挺直的脊梁是拿到一个offer后。 这个盘上市没两周,就有个印度买家出了offer,价格都谈拢了。S让他的律师看一下合约,他的律师出于对他们的过度保护,提出来说,S和L 都不要做Covenantor。 S说他需要跟在欧洲的L商量一下。这下我有点担心了,你知道的,洋人的思路就是比较执拗的,万一他们商量决定不做Covenantor,这个的deal的可信任度就降低了。我赶紧打电话给欧洲的L,劝说他,结果他跟我说,我只听律师的和S的。我想想也是,我能说什么的呢? 没过多久,S打电话给我,说,Jane,我弄明白了Covenantor的责任义务,不就是担保这个生意的真实性吗?我这个生意就是真实的,没有水分,财报,GSTReturn都是准确无误的,我有什么可担心的,我的律师想多了。我跟L去讲,我们愿意做Covenantor的。做了Director都不敢担保生意的真实性,谁敢买我们的生意啊? 听完他的话,我对他的肃然起敬,甚至被感动到了。确实是个有脊梁骨的洋人。一般的人,只要律师的建议是有利于自己的,就会牢牢把着不放,完全不顾别人的死活。但S是有主见的人,也会替别人考虑的。 第一个offer最终夭折了,原因是买家想要更多的资料,要看到这个生意的运营,但是S说,生意很简单,就是个零售生意,所有的财报和GST都是真实的,该交的税都交了,还有什么可质疑的。买家要3年来的每笔交易,每款家具的销量,从中国哪里进货的,这些没法给,涉及到商业机密了。 其实不仅涉及到商业机密,就是想给也给不了,因为他们没有先进的管理系统,一切都是手工的,不可能一笔一笔给你看,看了也没有意义。S说了,无条件后,你要看啥都有,只要你不怕麻烦。而且他也会手把手教你怎么进货,运营。 还有个买家特别感兴趣,但是迟迟不敢出手,原因是一周卖四万营业额的生意应该忙死了。事实是进店的人不多,看起来很冷清。 我打电话给S说明这个情况,他都笑了,他说,Jane,我们又不是卖Butter的,每周四万的营业额能把我们忙死?第一,我们的顾客进店的是比较少,但是进去的就是会买的,不是闲逛的。第二,我们大部分的订单都是机构直接发邮件来的,根本不需要进店看样。第三,每周四万的营业额是历史最低了,我都已经难为情说了,好的时候一周十一二万,那才叫忙死了。一周做四万,驾驶员都干不满整周了。 他说,但凡我们能重新从中国进货,我隔天就让营业额恢复上去。后来他补充一句说,隔天是有点夸张,但是会很快的。 这就涉及到为什么不能从中国进货的问题了,这个就比较复杂,L出走欧洲是家庭原因,加上S的身体状况,导致他们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不再从中国进货,只采用本地渠道,不单是利润降低了,有些福利机构的订单根本不能做,价格会倒挂的,所以只能取消。 我说,有些买家还担心福利政策会变。S说,我们做了那么多年了,经历了国家党和工党再到国家党的轮转,你如果担心福利政策取消,不如担心移民政策取消呢。 确实,根据我的经验,个人认为这个生意确实是个响当当的生意,不跟市场竞争,但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 如果重新从中国进口家具,很容易恢复到原先300万左右一年的营业额,2024年的财报是230万+GST,EBITDA 57万。如果恢复到300万,EBITDA将会是85万左右。另外,这个生意没有网站,不做Walk in 的客人,其实是可以两手都抓的,一边做福利机构,一边做walk in 客人。展厅面积500平方,完全可以丰富产品,吸引散客。 以福利机构的订单为锚,深入挖掘市场。 还有的买家更可笑,说Ikea要来抢占市场了,家具没法做了,是这样吗?我是做过家具生意的人,对Ikea和世界上大部分家具品牌非常了解。宜家其实只适合小公寓,地板面积超过120平方的用它会缺少饱满感,只能儿童房用用。只是新西兰一直没有宜家,大家觉得它对家具业的冲击将是洪水猛兽式的。上海的宜家周边一圈不都是家具店吗?谁让谁活不下去,不好说。尤其是在新西兰这种讲究实用性的地方。 且不说新西兰大部分是house,就说宜家的性价比你觉得符合福利机构的要求吗?它的结实程度抵得住岛民朋友的折腾吗?所以你担心这个,就根本不用过问这个生意。 我觉得这个是认知可以变现的生意,如果你在S的指导下好好运营一下,一年后完全可以价值翻翻,正好可以给国内的投资移民者一个机会。 现在的开价是$87万+货,明年这个时候,我帮你卖$160万+货,我已经替你算好了,加油! 联系人:Jane Gu 联系电话:022 0280891 微信:gxj844560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