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nnie0002 于 2012-4-15 20:17 编辑
很感谢柴禾儿妞和大家分享她的经验,这个,可以与我的文字配合起来看,因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小朋友适应幼儿园的问题,正好互相补充,而且柴妞自己作为家长所写出来的经验,是发生在家里的,身边的,应该对大多数家长来说会更亲切。我所写的,是帮助家长们了解更多发生在幼儿园里面的事情,这些,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可能是空白,所以A,我的目的是帮助这些家长make sense.也非常欢迎别的家长和大家分享经验,集思广益,让更多小朋友快乐面对新的世界。 前面说到老师们首先应该做的准备工作是掌握了解有关新小朋友的信息,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呵呵。 小朋友来幼儿园,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和父母的分离,而进入自己同龄人的世界。这第一关,就是面对“分离”。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没有啊,以前也有送回国一年半载的,也有drop off给朋友帮忙看顾的。但我个人觉得,那种分离,往往没有和以成人为主的世界分离。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面对自己的同龄人所学习到的沟通技巧,分享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的能力,自助的能力等等等等,要比在成人世界里学到的,印象来的强烈的多。我是强烈赞成让小朋友在自己的同龄人的世界里去学习去成长的。所以,我才会说,这次的分离,才是真正的分离,因为小朋友,将进入到自己同龄人的世界,都要靠自己了。 基本上,有经验的老师,会主动当着新小朋友的面,和新小朋友的家长微笑交谈,减除小朋友的戒备心。然后,会建议家长正常离开。不管小朋友多么不舍,怎样哭闹,我们都会建议家长给小朋友最后一个拥抱后坚决离开。这样对我们老师有利。如果家长一直不离开,那么小孩子会一直粘住家长,老师们也就没有机会去接近小朋友,帮助小朋友,以及吸引小朋友。有一些家长离开后,会在门外,栅栏外偷偷回看小朋友,一般来说,不被小朋友发现的几率极低,结果往往引起小朋友更大的不安,甚至有的小朋友本来很快就安定下来,不再因为父母的离开而哭泣,已经开始接触新的环境了,一个不小心瞧见父母在外面了,就会重新不安定,开始哭闹了。这一点,确实会给小朋友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直建议,父母要走的坚决,相信老师能处理好。通常情况下,如果碰到小朋友特别不能适应的,有些家长会和幼儿园说好,提前一些来接小朋友。这样也是不错的循序渐进,让小朋友逐渐适应的方法。 说到这个父母离开后又藏起来偷看的事情,也很有意思。以前我对心有灵犀的事情总是抱有“碰巧”“运气”的想法,但现在在幼儿园工作久了,看到很多起,小朋友神奇的感应能力,实在是只有啧啧的份,却解释不了原因。比如有的小朋友明明在教室里玩的好好的,根本不可能看到外面的情况,突然大叫“mummy,mummy”,扭头就往外跑,不一会,他的妈妈就走进教室来了。这样的事情,看到过很多次啊。那些刚进幼儿园的小朋友,不适应的那些,会比往日更敏感,现在有的时候,如果小朋友的哭声突然大起来,我就会习惯性的四处张望一下,看看是否发现小朋友的家长藏在哪里了。 家长的担心,做老师的应该完全可以理解,所以一般不用担心老师会在这方面生气。一些华人家长偶尔会令老师们有点烦恼的,多半是语言交流的问题,比如已经建议该家长不要在栅栏外偷看了,但家长明明答应了,又忍不住偷看,结果被新小朋友发现,好不容易安定适应下来的新小朋友马上又大哭起来,有些家长就忍不住又进来和孩子安慰一番,告别一番,但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样,其实更增加了小朋友的难适应,也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可不是么?刚才的功夫都白做了呀。 对于一些语言不通的小朋友,年纪小的小朋友,适应得时间有长有短,比较常见的是在一天的某个时间段,突然想起父母了,(基本上这时候是觉得有点困了,累了,闷了),本来都没哭了,然后又哼唧哇呜起来。这个,也满正常的,新小朋友一般相对老小朋友来说,情绪会紧张些,紧张一段就会觉得累了,换了大人也会如此。有经验的老师,会建议家长给小朋友带个自己在家喜欢的绒玩具(soft toys)或者小毯子(blanket),术语里叫做“comforter”(安慰物),因为家里的这个小朋友喜欢的玩具或者小毯子,可以让小朋友觉得安全熟悉,有个依靠。有的小朋友喜欢的小毯子小被单都已经破旧的不成形了,但他们就是喜欢自己的那一块。这也是很正常的。Mary Ainsworth有个理论是关于小朋友,尤其是小baby和家人以及照顾他们的人之间的attachment 关系的,很好的解释了小朋友的secure base的问题。简单来说,小朋友开始进行探索父母之外的世界的时候,他是没有安全感的,而safety needs,对刚进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尤为重要。所以,之前希宝所提到的自己儿子特别喜欢的那个小熊,我个人觉得老师的建议是对的。试想一下,是让小朋友有一个自己觉得还有个“陪伴”,令他哭泣的时间减短,伤心的时间减短好呢?还是更看重这个玩具会不会丢呢?丢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五十,但安慰小朋友的作用却有百分之百。你会选哪个呢?而且,从希宝的描述里,比如说,“平常就只能他自己碰,偶尔不见了那个不安哪”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094874,这个或可说明小朋友他平时就满敏感可能还有些胆小的。我相信他在刚去幼儿园的时候,恐怕内心是受了很大折磨的。不过,老师应该同时尊重家长的选择,所以,和希宝采取类似行动的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老师会担心家长不配合,因为毕竟,孩子是你的,你有这个权利。老师只能建议,不能要求。我们或许有专业经验和理论,但为孩子做的最终选择,还是主要在家长。 但如果我是希宝,我会毫不犹豫的把小熊给他带去。尤其在最初几天,相信我,他一定会把小熊看得紧紧的,片刻不见都会满处寻找,绝不会把它弄丢了的。在这方面,小朋友的保护意识实在比大人强多了。那些搞丢了的例子,多数都是发生在基本适应了之后。而且多数也不是真的丢了,只是放在哪个角落给忘了。等他有忘了的时候,那也是这个玩具的security 的作用对他来说已经大大减弱了,那是好事情。幼儿园的小朋友很有意思,我看到的绝大部分小朋友都非常善良,若看到别的小朋友哭,总是会过去询问一下,或者赶紧去叫老师,不会说话的,还会主动过去拍拍哭泣的小朋友,并且基本都知道是哪个小朋友的玩具的,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找不到了,总会有小朋友捡到后跟送宝似的送过去。。。(有关小朋友们的记忆的,这里也要说句很有意思,哪怕是只有两岁的小孩子,大部分都能搞清楚谁是谁的鞋子袜子之类的,有的时候真要叹声神奇。) 小熊唯一面临的问题是可能会弄脏。因为小朋友偶尔跌地上了,或者去洗手间顺手就放地板上了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要么从小就解决这对一样玩具非常热爱的习惯,要么,做家长的可能就需要辛苦些,注意这些带去的玩具的清洁卫生。我们幼儿园曾经有个本地小朋友,有一块破得不成样子的粉红色的小毯子,刚来的时候她就是要天天带着,不带就哭的那个伤心啊,带着呢,就片刻不离的,拖在地上走,带去沙坑,披去洗手间,总之,我时常看得目瞪口呆的。不过,小朋友自己很高兴,她的家长也没办法,只能天天晚上等她睡着后给她洗然后烘干。确实很辛苦。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就采取渐进的方式,先是劝她洗手的时候,吃东西的时候把她放回书包里,然后慢慢建议她玩游戏的时候放回书包里,再然后劝她出去玩的时候放回书包里,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也花了不少时间,才慢慢帮她戒掉这个唯blanket是从的习惯。她的妈妈自然对我们感激不尽。因为,老师的话有的时候比家长有权威性,有些在家里不肯做的事情,在幼儿园老师的鼓励和建议下,小朋友反而会去做了。 有关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小朋友,在学校如何与小朋友沟通,以及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实在是个很长的内容。呵呵。曾经在11、幼儿园里的肤色 (幼儿园零碎)简略记录过一些。但今天是看了柴妞所说的如何教她家菜花自卫的文章,觉得很乐,也确实很实用。这里就先把这部分说说,也算是对柴妞的一个补充。 学会say “No”,无疑是华人小朋友成长的第一步。很多本地小朋友,学会说话的时候就学会了说“NO”,我琢磨着,在英文发音里的“NO”要比中文发音里的“不”来得容易的多,所以“NO”就很受小朋友欢迎,而且在小朋友的成长阶段,有段时期自我意识觉醒之后,say “NO”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满足感,呵呵。还记得以前国内流行的《美国人可以说不》,《日本人可以说不》,《中国人可以说不》的系列,怎么就没人研究一下这个发音的难易程度呢? 在幼儿园里,我们最先教华人小朋友说的,最常用的倒还不是NO,而是 STOP! 记得大声说 STOP!I DON’T LIKE IT! 这是老师们常常在解决矛盾的时候,告诉被欺负被委屈的这一方,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单手向前,掌心对外,作出“stop”的手势。一方面,小朋友不需要拐弯抹角的很多大道理,简单明了的表达,更有助于他们的理解。另一方面,很少有小朋友在说stop的时候音量不放大的,我们老师也容易知道状况。 不光是华人小朋友,即使本地小朋友之间有矛盾了,我们老师也都会教小朋友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Stop!I don’t like it( 停下!我不喜欢这样!)”。西方传统教育里,有很尊重自己注重自己情绪表达的一面,无论是高兴的还是愤怒的,无论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比东方教育里要来得直抒胸臆,这种坦率和坦白,不仅仅在成人之中很常见,事实上,他们是从小就被这样教导要诚实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这是在华人小朋友受委屈的时候很有用的词,大声说“STOP”会令对方明白你想要他做什么。单单说“NO”,有些一根筋的小朋友可能还体会不到是让他停止的意思。。。。。。 幼儿园小朋友之间的矛盾,有很多时候是围绕着资源分配引起的。简单来说,多数争端是因为玩具以及空间不够,比如说都想要玩同一辆车,比如说都在同一时间挤进小房子,又比如谁把谁刚挖的沙坑一脚踩扁了等等等等。对于小朋友来说,因为不使用适当语言而引起的玩具争抢,更是常事情。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处理得当,小朋友学到的又是什么呢?轮流的意识turn taking,分享的意识 sharing, 解决问题的能力 problem solving。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抓起玩具抢了就跑的事情发生,我们经常鼓励小朋友们在要别人正在玩的玩具的时候说:“Excuse me. Can I have a turn?”或者更简单的,“Turn. Please!”加强说“Turn” 和“Please”的语气。 呵呵,怎么着,也得先礼后兵吧。。。 在包括上午茶下午茶用餐时间,需要添加饮水的时候,往往,也是鼓励小朋友说:“Can I have some more water?”,或者“More water. Please!”,或者干脆就是“More, Please!” 我接触的英语不够好的小朋友,不仅仅有华人小朋友,还有过韩国的,日本的,保加利亚的,捷克的,俄罗斯的,阿根廷的,包括印度的一些只说方言Hindi或别的什么的。老师们都是从最简单的这些英语来开始,说stop是教会他们保护自己制止别人。说excuse me,是教会他们礼貌询问,避免直接拿了玩具就走引起小朋友间的争执。说Please,是教会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己的要求。这些都是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的交往中,必然要涉及的最基本的交流。而且对于长大以后,也有着莫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分享习惯,礼貌询问,明白次序和机会,也是西方社会基本处世的部分原则。 在这里,又要联系到前面所说的家长的榜样作用。我比较建议家长在家里也多和小朋友说“please”、“thank you”、“excuse me”等等,(也教一教小朋友说 Stop!),这些在幼儿园都能用的上的简单词语。语言是种习惯,学会使用好的语言,或者说,适当的语言,对于将来小朋友的基本教养well-being, 语言能力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交流技巧 communication skill,包括智力的发展都有好处。 但学习语言,也不是可以一口吃成胖子的。对于还处于适应幼儿园的新小朋友来说,学会一些基本词汇用来保护自己和达到自己的一些要求,还是很有必要的。这里也还包括之前所提到的,象water, toilet, wash hands等等。我基本面对一句英文不会,又非常不适应的华人新小朋友的时候,不管说什么,都会把中英文各说一遍,很快他们就能够match两种语言的意思,(顺便说一句,小孩子学起语言来都是天才,绝对比成人快)。这样,小朋友也能够很快明白其她老师的一些基本指示,减少一些糊里糊涂的折磨。
(未完)
友情提醒: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我的建议只作为参考,您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